2019.08.20 - 焦點話題

丹麥風機先驅Henrik Stiesdal - 推動在地化需與開發成本平衡 台灣有望成亞太再生能源標竿 By WindTAIWAN

國內媒體《今周刊》今(20)日於台北舉辦第三屆新能源國際論壇「轉型能源.綠色經濟」。會中邀請到陳建仁副總統、經濟部長沈榮津、能源局長游振偉、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王人謙,列席的還有丹麥商務辦事處代表 Bo Monste。同時也邀請到再生能源及風能重量級講者Stiesdal A/S創辦人暨執行長Henrik Stiesdal、台灣西門子總裁暨執行長Erdal Elver、哥本哈根風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CIP台灣區執行長Jesper Krarup等人共同分享離岸風電發展未來。


副總統陳建仁致詞時表示,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減量的挑戰,全球各國皆在積極發展節能減碳之能源,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包括2017年通過《電業法》修正以綠能先行為主軸,開放再生能源發電市場和綠電用戶購電權。2018年通過5.5GW離岸風力遴選與競價作業。今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確將2025再生能源27GW的目標,並增加綠電市場彈性。陳建仁補充,早在2007年蔡英文總統在擔任行政院副院長、他在國科會任職時就已經在推動綠能發展。近期政府透過上百場會議,集結各界代表,完成周詳務實且符合台灣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陳建仁表示,丹麥有11個政黨,但是對於發展再生能源能夠產生一種共識;台灣也有不少政治團體,但是聲音非常多元。但是透過公民參與,讓公共政策能夠集中心力,實踐能源轉型的基礎就更加穩固。也強調,太陽能與風電可以在台灣不同季節發揮作用,以補足火力發電廠降載的電力,讓環境更乾淨。



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在綠能發展的部分,台灣特別注重太陽能和風能。離岸風場的推動就是用既有市場的條件和法規來做規劃。並建好應有的基礎建設。非常成功的吸引了開發商帶著技術和資金到台灣來。2018年四月以躉購電價機制遴選3.8GW開發商;緊接著在六月1.7GW做競價,雙軌進行。2025年的離岸風電競價為2.2元至2.5元,跟國際接軌。沈榮津並表示,苗栗外海20支風機,120MW風場,今年9約至年底前有望與民眾見面。


丹麥風機廠商Stiesdal A/S執行長 Henrik Stiesdal分享丹麥發展的經驗。他表示,離岸風電不是新的概念,1989年丹麥政府明確表示:不要用說的,我們去蓋兩座示範風場。因此1991年Vindeby問世了,第二個示範風場是1995年Tune Knob。Stiesdal以一支風機來闡述離岸風電大型部件完全在地化的迷思。以一支風機來說,葉片可能是英國製造、機殼是西班牙或波蘭製造、液壓系統也許是德國等等。「為什麼這麼辛苦找不同的供應商呢? 因為如果你找到一個已經有規模的供應商,甚至是去找競爭者的供應商,因為這代表生產成本就會下降,」Stiesdal表示。丹麥是一個很小的經濟體,不大可能擁有建置一個風場所需要的所有供應商。 Stiesdal表示,推動離岸風電產業有三大要素。第一是政治意志,台灣政府在這封面表達的態度非常明確;第二是政策工具,這一點台灣政府也訂定了開發商入場的遊戲規則;第三是拉力效應,這一點台灣政府積極想要把市場建立起來;但是在地化政策卻成為了推力效應(把開發商往外推)。「並非說要推動在地化不好,英國完全沒有強制在地化的政策,剛開始離岸風電推動的有限;但是推動必須是要與開發成本是平衡的。」Stiesdal表示,台灣也許在離岸風電上是從零做起,但是台灣具有發展離岸風電的條件以及製造風機的基礎,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將能成為亞洲再生能源的標竿國家。


對於在地化,CIP台灣執行長侯奕愷在演講時,也表達出類似的看法。在推動在地方面,肩負著彰芳、西島海工、鋼構、風機的最大規模風場。並從三面向推動離自岸風電:1)技術轉移、2)刺激綠色金融投資,及3)人才培育。他並提出離岸風電本土化的困境與挑戰,包括政策缺乏彈性務實、在地供應鏈能量提升需要更多政府協助以及3)政府政策扶植與市場機制比例失衡。他再次強調,CIP一定會創造更多在地就業機會,但是政府必須對於在地化更加務實且使開發計畫使具獲利性,讓開發商有風險平衡機制,讓開發商在某些面相可以跟外國供應商合作。


台灣西門子總裁兼執行長艾偉以一整條風力發電價值鏈的角度,去探討再生能源的要如何實際的被利用。艾偉提到,再生能源已經能夠透過現有的科技去聚電,但更重要的是儲電,以及有穩定的電網。更重要的是,隨著再生能源提升,台灣要先去預想,「可以用再生能源的新科技和解決方案」,也既是可以與再生能源互相配合利用的技術,這才能刺激再生能源的需求,這也是台灣的優勢所在。


能源局長游振偉在論壇時表示,丹麥有座設置前跟設置後的生態調查,這個問題在台灣一直都被關注。如果能夠借鏡,政府也就能夠回應關心民眾和團體的疑慮。太陽能跟風能未來是20%再生能源的主力。 游振偉也提到,能源政策也是產業政策,一方面有有好的能源配比,滿足經濟成長跟氣候變遷。政府部門對於所有供需部分都有完整規劃。包括2025年的用電需求,目前所提供的電力供應在2025年是「沒有問題的」。針對國產化的部分,游振偉表示有聽到開發商認為在地化面臨挑戰的聲音,也跟開發商有定期的交流。第一期2024年前的風場是透過遴選機制來,有些承諾事項政府會負起協調與溝通的責任,協助供應商達到承諾事項。關於開發商反映的「成本」、「品質」、「交期」,政府也發現若缺乏長期規劃,開發商較難做長期規劃。第三階段的政策現在在計畫中,2026-2030每年釋出1GW,希望這樣公開的方式能夠讓開發上有預期,有長期規劃,來攤提固定資本,對價格合理化有誘導的作用。「延續本土化的部分是否要保有彈性或者是會以條列式去要求,在第三階段會一併公布。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