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 最新消息

臺德能源轉型論壇今登場 雙方期待再生能源發展進一步合作 By WindTAIWAN

 

     臺德能源轉型線上論壇今(10)日登場,邀請到臺灣經濟部能源局長游振偉、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能源政策司長Thorsten Herdan、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博士等貴賓及學者就能源轉型、碳排交易、政策擬定及最新技術進行交流。

     能源局長游振偉致詞時表示,首先針對上個月在德國發生的水災所造成的災害獻上致意。游振偉表示,德國在1990年就開始推動能源轉型,德國在減碳方面的目標也是全球的榜樣,2030年 65%要來自再生能源。台灣目前亦積極地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希望能夠從德國經驗獲得啟發。

     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能源政策司長Thorsten Herdan表示,非常感謝能源局舉辦這個活動,由於疫情的關係仍無法實體會面,但對於先前台灣爆發本土疫情已受到控制,肯定政府作為。他強調對抗氣候變遷需要採取更多的具體的行動,也願與台灣討論再生能源開發及氫能技術發展的可能性。這也是雙方對話的目標。他也感謝能源局成為台灣與德國溝通的橋樑,讓台、德之間能共同攜手合作,來對抗氣候變遷,並且獲得商機。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博士則表示,這是他履任後首次參加能源相關的經濟產業交流活動,他也期待從這場交流會議中能夠獲得更多的經驗,進而推動台、德產業互動。

德國「氣候中和」計畫 為各產業領域擬定實踐路徑

     在專題演講的環節,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能源政策司長Thorsten Herdan提及IPCC最新的報告顯示全球暖化加速,並在10年內升高增溫1.5度。他提及德國努力推動「氣候中和計畫」,而這是跨黨派的共識。Herdan指出,德國今年九月即將進行聯邦議會選舉,之後新政府仍會持續支持能源轉型和氣候中和政策,甚至會有所加強。德國政府在過去四年間採取了非常重要的行動,包括將2050氣候中和納入立法,在法律的管制下,使德國的公、私部門都需採取相關行動。同時,德國也為氣候保護計畫制定策略和預算。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曾針對2050年達到氣候中和的目標提出「缺乏在2030年後的相關路徑」的指示。因此依據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示,德國隨後將氣候中和目標提前至2045,並且為各個領提供路2030年後的氣候中和實踐路徑。Herdan指出,儘管在聯邦議會已經達成共識,但是細部規則尚未確認,他認為這是下一屆德國新政府需要優先處理的工作。

     德國在第一波及第二波新冠疫情爆發後德國聯邦政府提出總額1300億歐元的紓困經費,其中400億歐元用在能源轉型和氣候保護計畫,這筆經費可協助臺、德能源雙方的能源相關進出口貿易;此外,400億歐元的經費不僅是協助推動氣候中和計畫,更能協助產業強化競爭力。Herdan指出,德國氣候中和的計畫必須加速地滲透入每個產業,包括電力、能源領域,主要的原因是德國的核電廠將於2022年關閉,最後一個燃煤場預計在2038年前停止營運。他樂見燃煤場能夠提早淘汰,也明確表示德國政府未來也不會補助燃煤相關事業,因為金融業對於非永續行業的融資也開始有所節制。為了要達成氣候中和的目標,德國也考慮到產業使用再生能源的關係,必須找到平衡,因為德國跟台灣一樣也是高度工業化國家,過度強硬推動氣候中和的計畫也會扼殺產業,因此會透過能源轉型計畫協助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未來氫能在德國的能源轉型會扮演關鍵的角色,但前題是要有足夠的再生能源。德國全國用電量為2,500kwh,其中電力用電量為500kwh,而其中的250kwh主要是透過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為發電。但這250kwh佔全國用電量僅10%。這也是德國目前面臨的挑戰,意味著德國必須要在電力用電增加再生能源,包括風電和太陽能,選擇最符合成本效益、最具有競爭力的再生能源,作為德國能源轉型的支柱。

     Herdan指出,台灣跟德國都在發展離岸風電。台灣也訂定了具有野心的目標,而且出發點跟德國25年前的能源組合非常相似。未來,德國的太陽能裝置容量將達100GW,他甚至認為每個建築都能成為一個小電廠,透過有效率的互動和連結,等於就有百萬座小電廠為德國供電。另外,Herdan也觀察到有許多國際大廠到台灣來投資。不過他也提醒,大型離岸風場是「規劃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開發案,強調對於開發商給予投資保障。他也舉例德國開發商在台投資5000萬歐元,但最後籌設許可遭駁回的情況。他強調,台灣政府如果要求投資者有信心,就必須給予投資人相關保障。最後他表示,台灣具有巨大潛力,未來希望能夠加深台德的政策交流和產業交流,帶來更多的開發機會,共同邁向零碳目標。

 

臺德能源轉型論壇/台灣經濟研究院 提供

 

氫能發展 德國能源轉型的前瞻布署

     在氫能發展發方面,他表示,德國對於氫能的發展有兩大方向,首先是製造,目前已經有62項相關計畫在進行,主要是示範綠氫發展是可行且能降低成本。另外德國也與其他國家合作,未來也可能包括台灣,而德國未來也會從國外進口氫能。台灣的離岸風力發電若能在加上氫能的組合,將十分有潛力。

     能源局長游振偉在發表專題演講時,主要針對台灣能源組合做介紹,他表示未來天然氣將提升至50%,同時也會增加天然氣接收站,預計到2025年台灣將有5座LNG站。燃媒在2025年將降低至20%至27%。2025年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達到非核目標。在未來,台灣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達到淨零碳排。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部分,游振偉表示經濟部在日前已經公布了區塊開發辦法。前兩階段吸引了不少外資投資台灣。現在逐漸開始邁入區塊開發階段,從2026-2031分三期共釋出9GW。剩餘6GW將視離岸風電技術發展再擬定。目前台灣的氫能基礎建設還未完善,因為希望從德國和其他國家來評估氫能發展的優、劣勢。

     德國Agroa能源轉型理事會主席、前德國政府「未來能源計畫」能源轉型專家顧問齊辛博士針對德國能源轉型現況發表演說。初級能源消耗降低8%,溫室氣體降低8.7%,二氧化碳也同步降低。在過去十年初級能源消耗降低了20%左右,能源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降低52.7%, 產業降低37.2%,建築減少42.8%,交通減少11.1%,農業減少23.7%,廢棄物和其他降低76.7%。整體下降40.8%。他提及歐盟針對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相關做法,其中一項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世界上第一個多國參與的排放交易體系。起源於《京都議定書》所確立的二氧化碳減少排放目標,於2005年開始實施,主要是將《京都議定書》下的減排目標分配給歐盟各成員國。他指出,在第四輪交易期間,即2021至2030年,目標是降低43%的氣體排放。其中德國45%至50%的整體溫室氣體排放是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規範中。齊辛博士總結,德國對於在2045年達成氣候中和擁有共識,但也提醒,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必須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這也意味著,石化燃料必須盡快淘汰。此外,還必須快速擴展再生能源和加強各領域能源利用的效率。齊辛博士提出,在2030年前每年要減少約3000萬噸的氣體排放,需要更多的努力。在2045年,再生能源應「直接」或「間接」的成為能源供給的一部分。這些目標在德國現有的氣候保護策略下是無法達成的,必須還要再強化,他也認為德國必須納入更多的措施才能符合達標時程。

     「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能源轉型的經濟問題、情境、排放交易的能源政策問題和部門耦合組」副組長克拉特博士針對2045年能源部門達到氣候中和之情境分享,他表示未來的科技和成本發展難以預測且具有不確定性,但透過分析和比較不同的情境,就能從不同的能源轉型路徑進行評估。他也模擬了2045年的德國能源情境,包括在需求面如企業、住家、工業和交通,供給端主要為再生能源;例如,未來在航空領域,就有非常高的氫能需求。從他的情境模擬中,可以得到幾項重要的結論,例如溫室氣體排放中和需要技術性的減碳方案,能源必須是完全碳中和的狀態。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會變成最主要的能源載體,而且前提要加速擴大風能和太陽能的容量。他也提及,氫能必須被注入某些工業製程以及發電過程。同時,他也強調電力網路的擴張和互聯對於氣候中和情境至關重要且在結合再生能源時能大幅降低成本。

台灣2050邁向零碳排?成立專案小組擬定實踐路徑

     針對2050淨零排放策略,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四所所長侯仁義表示總統蔡英文已經成立專案小組來擬訂2050淨零碳排路徑,該專案包含四個工作小組:包括減碳工作小組、工業與能源效率小組、電動車工作小組以及負碳排技術工作小組。侯仁義表示,由於台灣的資源還有限,未來台灣仍會有需要進口零碳排能源並且持續擴大再生能源發展。侯仁義也向德國專家提出「下一世代的核能」有何看法時,克拉特回應德國對於核電的辯論自1980年起就十分熱絡,但時至今日,依照他的觀察,核能未來將不會在德國的能源組合有任何角色,主要的原因是過於危險。

綠氫一定是綠能? 德國專家:必須重新思考綠能定義

     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國家氫能策略組組長斯坦姆勒博士針對德國氫能策略發表演說。最主要的目標是創造有競爭力的氫能產業,基於目前綠氫成本仍過高,德國希望在初期就進入綠氫市場並且擴大綠氫市場。因此,德國政府要打造相關的基礎設施,且利用天然氣的既有措施,來分配綠氫。另外,也要加強綠氫相關的研發,以及創造透明化的認證系統。雖然現在還沒有達成,但是氫能相關的認證步驟已經開始在擬定。斯坦姆勒博士預測2030年,氫能需求將達到90-110Twh, 並且要打造綠氫製造設備,裝置容量在2030年要達到5GW,2040年再增加5GW。德國政府推出的NWS-Action Plan提供90億的補助,協助獲益較小市場持續推展綠氫,擴張綠氫市場需要整合性規劃和完善的價值鏈。他提及歐洲模式,目前德國也在跟其他國家溝通推動相關計畫。綠氫市場擴張需要適切的相關規範,包括電價、透明化的氫能碳足跡、過渡時期的相關法規框架,綠氫相關的基礎設施,另外也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綠色氫能。在增加氫能技術研究的部分,除了經費之外,德國也實施了規範沙盒,讓綠氫相關的計畫能夠被實驗且上市;此外,在2020年底成立了氫能研究網路,聚集超過1000多位的專家學者。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博士則介紹台灣低碳政策與氫能展望。陳崇憲表示,發展再生能源除了為提升台灣國家安全,另外也是因應減碳這一大挑戰。因此臺灣在2016年就開始能源轉型的相關策略。至於台灣氫能發展的部分,目前台灣中油是天然氣的進口者,可以提供既有氫能基礎建設,未來鋼鐵業如中鋼的製程中也會用到氫能。在能源領域部產業部分,氫能可用於天然氣渦輪機,而在工業領域氫能可用於爐溶渣。陳崇憲認為以短期來看,綠氫主要是進口為主;但長期來看,除了進口的選擇之外,另外也能利用台灣在地的再生能源來生產氫能。在國際合作的機會方面,陳崇憲表示,台灣氫能利用於鋼鐵製造業的經驗可以與國際夥伴分享,同時台灣也非常期待加入國際氫能供應鏈的一環。

     此外,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離岸風電組副組長Marius Backhaus針對德國最新一輪離岸風電招標及作法做分享;台灣經濟部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主任胡思遠博士則針對台灣的臺灣離岸風電開發政策,包括近期公布的區塊開發選商作業辦法進行詳細的說明。

     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陶艾瑪總結,氣候變遷課題刻不容緩,盼透過具體的策略,包括逐漸淘汰化石燃料、擴大再生能源發展,共同來達到對抗氣候變遷的目標。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