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 水下基礎

【涅普頓專欄】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 肥了韓國鋼鐵廠? By 涅普頓

 

  

隨著示範風場的逐步建置完成以及第二階段的國產化審核接近尾聲,待後續區塊開發規則出爐,我國離岸風電發展也即將邁入第三階段的區塊開發。一路走來,除了躉購電價最有爭議的議題就是國產化,畢竟離岸風電的建置除了是能源政策同時也是產業政策,其所附帶的產業升級與就業機會創造都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風機的國產化一直是大家關注焦點,兩大主要供應廠商究竟能落實多少部件的在地製造尚未定案。 風力發電機除塔筒與葉片外,主要之核心技術就在機艙內部之組件,幾間大廠的既有供應鏈在特定部件的投資尚未回本,就必須因應國產化要求在台灣尋找新供應商,後續若相關產品未走向國際市場,其成本勢必反映在我國的綠電價格上。

 

水下基礎國產化 政府、開發商、台廠的三角難題

 

業界所關注的另一個國產化焦點即是對於風場建置重要的一環:水下基礎製造。台灣首座MIT水下基礎轉接段在去年六月風光對外公開後,之後的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甚至已多次傳出開發商因國內廠商水下基礎建造能量不足,又需因應併網時程,必須轉單至有製造能力的韓國生產。

 

仔細回顧台灣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的發展,台灣有鋼構能力的大廠在政府的鼓勵下積極參與。然而就目前發展至今的成果檢視,仍不敵韓國重工產業鏈、具有價格競爭力的優勢。例如,外傳開發商將轉包水下基礎的廠商正是韓國Samkang M&T公司。Samkang成立於1999年,主要從事鋼管、造船製造業務。 

 

韓國瀕臨破產的鋼鐵廠 竟是台灣救活的? 

 

2018年2月,台電一期示範風場統包案標出,即由Samkang M&T 提供21座套筒式水下基礎,主因當時是離岸風電建造初始時期,國內鋼構廠並無相關實績與技術能力,且示範風場亦無國產化要求。然而,台電這一張21座水下基礎的訂單,像及時雨,救活了當時就在破產邊緣的Samkang M&T。  

 

緊接著,中鋼旗下子公司興達海基在2018年11月12日接獲丹麥開發商沃旭能源的56座水下基礎訂單,當時沃旭能源還表示:願意延長交貨期五個月、讓興達海基有時間設廠及投產。不料,業內人士透露,興達海基今年所生產的成品出現品質不達標,無法順利如質如期交貨,除了焊接技術的問題外,更直指興達海基的廠房建置從一開始就有了結構性的失誤,包括低估了風機巨大化的趨勢,使得水下基礎生產時程趕不上風場建置期程,導致部分訂單打水漂,且又漂到了韓國Samkang M&T。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鋼構公司世紀鋼。世紀鋼在台北港的套筒式水下基礎廠房來不及建造完工,導致與其簽署水下基礎合約的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也必須轉向韓國Samkang M&T 下單。  

 

轉單後...開發商可以節省多少經費?

 

業內人士指出,中鋼生產一座水下基礎成本約為新台幣2.5億,韓國生產一座水下基礎成本約1.6億新台幣,較台灣製造減少9000萬,以沃旭能源將原本下訂給興達海基56座水下基礎其中之38座轉單給韓國SamKang M&T來計算,整體下來為開發商節省34億新台幣!   

 

水下基礎的製造廠商多為具備天然氣石油鋼構製造經驗的廠商,是資本與技術皆密集的產業類型,但也因為該產業價格競爭激烈。韓國船廠和鋼鐵廠雖然因為全球經濟因素一度面臨破產、縮減,但是整體的重工供應鏈仍存在相當的實力,因此可以輕易吃下台灣無法完成的海工訂單。   

 

國產化政策應就實際面 重新調整遊戲規則

 

離岸風電國產化原意是為給予台灣本土產業機會以及創造就業機會,但相關目標的設定並未考量建置時程以及訂定檢核點以審視國產化廠商是否具備相關技術以及價格競爭力。再加上台廠對於國際市場發展趨勢與產業分析不足、國內協力供應廠與人力未能快速跟上,讓台灣的國產化成了政府、外商與台廠之間的三角難題。

如果台灣當前的國產化政策可行,為何歐洲沒有任何一個離岸風場是國產化程度高於50%?為了讓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永續的發展,在下一階段區塊開發的國產化政策,應就目前面臨的實際問題,重新調整國產化的遊戲規則。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