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8 - 焦點話題

提高區塊開發風場容量上限利大於弊?恐面臨融資難度攀升、綠電市場寡占(上) By 郭品琤

圖片來源:Nicholas Doherty on Unsplash

 

台灣現行離岸風場區塊開發(第三階段)第一期招標結果已於 2022 年底公布,獲配容量的專案及其開發商也正緊鑼密鼓籌備後續風場開發事宜,經濟部也於 2023 年 2 月 18 日公告「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契約書(第一期:中華民國 115 年至 116 年完工併聯)」相關內容。

在先前招標過程中,產官學界皆熱烈討論招標方式、風場規模、國產化限制等諸多議題。隨著第一期招標規則經過實務機制的檢視,各界亦期待政府儘快公布第二期的投標規則,市場上也針對相關規範應如何更加完善,以利於整體離岸電產業的長期發展,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其中部分離岸風電開發商提及,較大容量之專案能更有效落實經濟效益,且提高風場規模,是目前在歐洲市場較常見的發展趨勢,因此希望能鬆綁現行單一風場獲配容量上限 500 MW 的規範。

然而考量台灣目前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如:金融市場對離岸風電的熟悉程度、再生能源電力交易市場的發展成熟度等因素,若單一風場規模大於 500 MW,將可能衍生許多潛在問題。以下針對金融層面兩個重大議題:離岸風電專案中至關重要的專案融資可行性、影響專案收入來源的 CPPA(企業購售電合約),以及工程層面角度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

專案融資

就專案融資觀點來看,若台灣未來單一風場規模大於 500 MW,可能產生下列問題:

  1. 單一風場曝險金額提高,降低銀行參貸意願、影響台灣離岸風電開發進度

    目前全球離岸風電產業,多以專案融資方式進行風場開發。離岸風電產業在歐洲已有 30 餘年發展經驗,整體環境已然成熟;然而台灣在近年間才開始有業者投入市場,且受 COVID-19 對國際供應鏈造成的全面性影響,目前台灣第二階段建設中的離岸風場進度皆有不同程度的延誤。


    台灣目前的風場進度延遲,除了造成部分專案成本持續追加外,更有專案因完成進度具高度不確定性,可能須與銀行團進行債務協商,也導致曾參與上述專案之聯貸銀行團成員,對離岸風電產業產生疑慮;未參與上述專案融資之銀行,亦在考量整體風場開發後,放緩融資評估速度。

    以先前允能風場傳出財務危機一案為例,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 蔡明芳教授指出:「8 家本土銀行、12 家外商銀行曝險金額高達 667 億元,以允能這種規模的專案和開發商,都可能遭遇開發上的困難,試想真的將風場規模提高,有能力競標風場的投標公司,就只剩下少數大型、在國外已有較多實績的開發商;較小的開發商即使得標,也會因無法完工的風險較高,使銀行團貸款的意願大幅降低。在僅有極少數開發商具有能力開發大規模風場的情況下,最終將導致台灣離岸風場的開發難以順利推動。」

    另外,因各個風場開發進度不同,銀行團針對不同風場之曝險金額亦有不同考量。在銀行團以慎選風場為前提,降低單一風場曝險金額,以避免後續專案不幸違約時銀行曝險部位過高的情況下,若第三階段第二期之單一風場規模過大,將降低聯貸銀行團參與個別風場融資計劃之意願,不利專案如期完成融資到位。

     
  2. 台灣金融市場所能提供單一風場之新台幣融資量能有其限制

    若以平均每 MW 造價金額新台幣 2 億元(以下同)、專案融資成數約 75% 進行推估,一個 500 MW 的離岸風場專案成本約需 1,000 億元、所需融資金額約 750 億元。以過往 6 件台灣離岸風場專案(海洋、允能、大彰化、海能、彰方西島、中能)為例,曾參與專案融資之各國內外銀行及壽險公司融資量能分述如下:
  • 國內官股銀行:目前僅參與沃旭提供母公司保證之 250 億元企業融資案,以及中鋼提供其對專案公司 51% 股權支持函之中能風場案,參加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意願偏低,整體量能較不明確
  • 國內民營銀行:主要參與者為國泰世華、台北富邦、中信及玉山,平均個別風場參與金額約 30 億元,加計其他少數民營銀行後,整體量能約 130 億元
  • 國內壽險公司:主要參與者為台灣人壽及全球人壽,所參與之項目需為 ECA(Export Credit Agency,出口信貸機構)提供十足擔保之項目,整體量能約為 30 億元
  • 國際銀行:曾參與台灣離岸風電專案融資之銀行家數約 20 家,為台灣籌組專案融資之主力。個別風場最高參與金額約 30~60 億元,以單一風場平均最多參與家數 15 家及個別金額 40 億元計算,整體量能約 600 億元

將上述可能融資量能進行初步計算,台灣金融市場過往針對單一風場所能提供之融資金額約在 700~800 億元之間,然考量目前台灣離岸風場:

1)第二階段各專案開發進度多有延遲,且有專案因成本增加,可能須與銀行進行債務協商;

2)第三階段風場還款來源由台電躉購電能,轉為與一般企業簽訂 CPPA,導致還款來源不確定性增加;

3)台灣國產化限制,不僅降低 ECA 覆蓋率,減少壽險公司參與意願外,國產化承包商之實際完工交貨情形,亦將影響風場施工進度。

在以上多重不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國內外金融機構對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看法轉趨保守,蔡明芳也表示:「資金願不願意挹注,不單是風場規模的問題,而是需要確保在台灣的離岸風電專案都能順利完成,自然就能增加金融界的信心,繼續支持台灣開發。政府應當先盤點目前獲配容量的風場、其開發商的能力,是否能使風場如期如質完工,並儘速排除目前已知的困難,完成上述工作後,才有餘裕去思考是否要擴大風場規模,否則擴大了風場容量卻無法順利完成風場也是枉然。」

至於其他離岸風電新興市場(如:美、日、韓、東南亞等國)蓬勃發展,是否會排擠國際銀行挹注台灣市場的融資資源?蔡明芳則認為,其餘新興市場亦會面臨各自的開發風險,且台灣海峽風能資源全球有目共睹,因此推估此因素對外銀專案融資意願影響不大,開發商是否有能力完成專案,仍是影響銀行融資的首要關鍵⋯⋯(未完)

提高區塊開發風場容量上限利大於弊?恐面臨融資難度攀升、綠電市場寡占(下)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