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freepik
在氣候變遷威脅與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下,第三方驗證機構的角色悄悄改變了——他們不再只是「檢查員」,更是跨國協作的橋梁、供應鏈之間的「技術翻譯者」與「品質仲裁者」。
來自德國的國際驗證與技術顧問機構 TÜV SÜD 在韓國市場深耕三十餘年,見證這個東亞經濟強權從傳統能源轉向綠色能源的歷程。他們不僅參與當地離岸風電項目的相關認證、為技術標準把關,還憑藉遍布全球的專業網絡,協助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是推動韓國綠能產業躍上國際舞台的助力之一。
今年二月,韓國通過《海上風電促進特別法》(해상풍력특별법),政府主導的風場劃設新制即將於明年上路。值此綠能產業生態變革之際,《WindTaiwan》專訪了 TÜV SÜD Korea 產業服務主任 Tony Kim,深入瞭解第三方驗證機構在綠能發展中的核心角色與影響力,並帶來韓國能源轉型的最新進展以及其中值得台灣借鏡的經驗。
深耕韓國三十載,15 位專業工程師在韓打造技術服務團隊
TÜV SÜD 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1866 年成立至今已逾 150 年。服務範疇橫跨產品測試、認證、檢驗、審核與系統認證、知識服務,以及各行業的培訓課程。目前在全世界擁有千餘代表處,早在 1992 年便進入韓國。
Kim 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加劇,TÜV SÜD設置名為綠能及永續(Gree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簡稱 GES)的全球組織架構,在全球業務單位經理拉普(Thore Lapp)的領導下,針對風電、光電、氫能、儲能、碳減排等可持續能源領域,提供第三方驗證與技術顧問服務。
在韓國,TÜV SÜD Korea 配置 15 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組成專業團隊,因應客戶的各種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務。以風電領域為例,他們就提供風電項目開發初期的技術顧問服務到風電項目成熟階段的認證服務,包括風機型式驗證、專案驗證至風場運維監測等,協助風電開發商與設備製造商確保產品符合國際標準。
全羅南道是韓國政府積極建置離岸風場的地區,韓國第一個裝置容量達 100 MW 的商業離岸風電案——全羅南道1號風場(Jeonnam 1 Offshore Wind Farm),其設計安全與可靠性就由 TÜV SÜD Korea 負責進行評估。這項專案由韓國SK集團與國際投資機構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出資,於今年初完成評估工作,獲得 TÜV SÜD Korea 核發的設計認證,並且已進入商轉,每年可供應高達 9 萬戶的用電量。
「考量到業務的全球性,我們的任務並非全數在地執行,而是與德國等全球據點專業人員密切合作,確保即時高效的解決方案,」 Kim 補充說。
.jpg)
《海上風電促進特別法》明年上路 轉向政府主導開發
韓國近年積極推動離岸風電的發展,截至去年底,已分配接近 1.9 GW 的裝置容量,包括四個固定式風場與一個浮動式風場,期望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能於 2030 年達到 14.3 GW 的目標。
今年二月底,韓國國會進一步通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海上風電促進特別法》,將現在由開發商主導、分散式的開發模式,轉變為由政府主導、計畫性開發的制度,並透過分階段指定開發區來簡化從選址、許可、到建設的整體流程,以提升風電開發的安全與可靠性。這項法案預計於 2026 年 3 月 26 日正式生效。
不過,法案通過至今,Kim 並未觀察到環評、認證、或選址評估需求有明顯增加,原因可能與今年六月的韓國總統大選後政策轉變有關。他認為,目前開發商普遍感受到政策方向未明,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預計要等到明年初新政府能源政策更明朗後,市場才會加速運作。
「不過,一旦相關的子法確立並公開,我們預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資本,都將增加對韓國離岸風電的投資,進而帶動環評與各類技術認證需求上升。與此同時,相對地,因開發區將由政府主導規劃,未來開發商對於全新風場的可行性評估需求則可能下降」。
Kim 表示,為了迎接這些可能出現的新需求,TÜV SÜD Korea 已啟動技術能力升級計畫。舉例來說,以往所有離岸風電機組與風場的技術評估均仰賴德國總部,但韓國據點目前已開始培訓在地工程師,目標是到明年底前將對德國總部的依賴程度減少達七成。
與公部門合作程序相對繁複 盼強化協作機制
TÜV SÜD Korea 過去就有與公部門合作的經驗,曾參與由韓國電力國際(KEPCO International)與韓國最大公股銀行韓國產業銀行(Korea Development Bank)共同合作的海外光電開發案,主要負責該案的可行性分析與風險評估,並進一步協助其進入融資程序。
「對第三方驗證機構來說,挑戰不只是技術,更包括制度的理解與溝通能力,」他坦言。
Kim 表示,目前韓國公共電力事業多由韓國電力公社(KEPCO)及其旗下的子公司主導,在離岸風電、太陽光電、氫能等多項領域皆有大規模投資及參與,「這些公部門主導的開發案往往規模較大、路徑較長,內部採購與程序規範也與民間開發案不同」。
相較於民間開發案,這類公部門主導項目在初期規劃與文件撰寫上更為繁複,導致技術顧問與第三方機構的參與門檻較高。因此,TÜV SÜD Korea 就得進一步強化內部行政與報告品質控制流程,以回應政府部門的需求。
未來《海上風電促進特別法》上路,制度轉向政府主導的計畫性開發,Kim 也期盼加強與政府機構的協作機制,以協助韓國更有效地實現能源轉型。
憑藉全球網絡 支援韓國企業走向海外
在深耕韓國市場的同時,TÜV SÜD Korea 也致力協助韓國企業走向海外,特別是在光電與氫能兩大領域。
Kim 表示,TÜV SÜD Korea 近期支援的一項計畫,是韓國國營企業與中東地區合資開發的氫氣製造與輸出案。「這類項目需符合國際碳強度標準、環境認證、供應鏈審查等嚴格要求,因此我們的團隊在 TÜV SÜD 全球網絡中與中東、歐洲等據點密切合作,提供『碳足跡計算』、『綠色氫氣認證』、『法規合規諮詢』等服務,強化韓國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能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氫能進口。目前有韓國大型電力公司正規劃從中東與南美等地進口再生能源來源製成的氫氣,而 TÜV SÜD Korea 也準備提供技術盡職調查、可行性評估以及低碳氫氣的認證服務,並將結合 CMS 70、CMS 77 框架與國際認證制度,確保進口的氫氣符合國際低碳標準。
相較於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氫能的取得是透過電解水技術把多餘電力轉換成氫加以儲存,需要時再轉回電力,甚至能直接當燃料使用,因此供應更穩定。隨著綠氫技術的發展,其潛能愈來愈受世界各國重視。
隨著亞洲國家韓國、日本在氫能供應鏈方面的政策目標逐漸趨近,Kim 預期,未來會有更多韓日合作案,特別是在氨、甲醇、綠氫等低碳燃料的跨境合作。

以「技術翻譯者」與「品質仲裁者」角色 助攻國際合作
「從全球趨勢來看,標準與驗證的跨國整合將成為關鍵,」Kim 觀察,企業不再只滿足本地法規,而是要同時滿足歐盟、北美、中東等主要市場的永續發展指標ESG 與淨零規範,這更加突顯像 TÜV SÜD Korea 這類第三方公司角色的重要性。
Kim 指出,目前離岸風電的供應鏈整合,主要是由三大關鍵力量驅動,包括歐洲主導的開發商與技術商(如渦輪、基礎、電氣等)、韓國本地 EPC(承包設計、採購、施工的公司)與製造商、以及國內外的投資者。「這三股力量的合作模式,最理想的情況是能早期建立清楚的分工與技術標準,避免在後期出現協作落差與品質落差。」
他以近期參與的一個 600 MW 離岸風電項目為例指出,開發商來自歐洲,主體工程交由韓國大型 EPC 公司承包。雖然雙方都有豐富經驗,但因為一開始在鋼材焊接規範、風機安裝容差等細節未達共識,導致後續的測試與驗收過程出現延遲與爭議。
面對類似的情況,Kim 指出,作為第三方機構的 TÜV SÜD Korea 扮演「技術翻譯者」與「品質仲裁者」的角色,也就是透過國際標準知識與在地語言與工程理解,幫助雙方達成協議,並針對分歧的部分提出兼顧雙方需求的驗證路徑。
給台灣的三點建議:明確政策、標準接軌、專業第三方參與
台灣與韓國在能源轉型的軌跡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像是兩國都具有強烈的政府推動意志、國營事業參與、以及供應鏈在地化的政策目標。然而,兩國在制度建構速度與國際參與程度上仍有所不同,這些差異將深刻影響產業發展。
基於在韓國市場的豐富經驗,Kim對台灣的能源從業者、政府單位與工程團隊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政府單位宜提前預告與規劃制度演進。 他舉例,韓國通過《海上風電促進特別法》之前,政府就已透過草案公告、產官協作平台、示範案引導等方式,提前建立市場預期,這對投資者與供應鏈的幫助不容忽視。
第二個建議是,台灣宜強化國際標準與本地執行的連結。Kim 說,很多國家雖訂有技術標準,但缺乏有效的落地與驗證體系,導致執行落差大。台灣若能與國際驗證體系接軌,並強化本地工程師的訓練,將能有效縮短產業成熟期。
第三個建議則是建立信任的專業第三方角色。由於能源轉型過程中,各方立場多元、風險高度不確定,因此若能有像 TÜV SÜD 這樣中立的專業技術機構參與,將有助於各方在資訊、標準與品質上取得共識,也更容易吸引長期資本進場。
「離岸風電是一個高度整合的工程體系,要成功不只是依賴單一設備或製程,而是整體協作系統的成熟。因此,建議參與者在早期就導入第三方驗證角色,以提升品質預控與合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