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 最新消息

因水而智 因地而謀 專訪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從治水到治能的溝通哲學 文 吳育珊

 

 

當全球能源自主成為顯學,台灣高達95.16%的能源進口依存度,更突顯再生能源發展的迫切性。就在這個轉型關鍵時刻,一位曾在九二一震災現場擘劃、處理草嶺堰塞湖復建工程的水利專家,接下台灣能源轉型社會溝通的重責大任。

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自三月履新以來,已主導並召開四場能源部門社會溝通會議,將八項旗艦計畫攤在陽光下,邀請所有利害關係人共同檢視。「社會溝通」本非政府部門創舉,但在風光能源產業相繼爆發企業負面事件後,顯示台灣能源政策亟需不一樣的運作邏輯,才有可能為轉型中的綠能荊棘之路找到出口。

WindTAIWAN獨家專訪賴建信,剖析他如何以獨特的哲學重新思考台灣能源轉型的路徑,以及如何與產業、環團及在地等各界進行「社會溝通」創新作為的理念。

 

用治水邏輯解綠能難題 

溽暑六月,賴建信剛結束小水力發電廉政平台記者會。談起自己在水利署多年轉戰經濟部的特殊經歷,溫和的語調變得自信,「水利工作就是依照自然環境特色加以運用,不管是治水、供水,如同每個國家都會依其特性來發展能源需求,台灣是海島型國家,理當要盡量發展綠能。」

水利,顧名思義,泛指人類為了生活和發展,對水資源進行控制和利用的各種活動。除了要借用賴建信水利專業發展「水能」之外,台灣更迫在眉睫的是如何在能源「二次轉型」目標下將長期仰賴國外進口的能源比例調降,並在能源自主與安全的大前提下,積極發展本土的再生能源。

能源迫切絕非誇飾之詞,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統計,台灣2024年能源進口依存度達95.16%,為全球能源進口依存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其中石油與天然氣進口依存度更接近100%。

賴建信特別提及台灣水力發電的潛力,「過去不管是大甲溪的德基電廠或日月潭的抽蓄,都是利用水壩的水重力來輸送,我們現在從百年大旱後建置的珍珠串區域調度管網,每天都有很多水在幹管裡流動,這也可以產生能源。」

事實上,台電自2016年起推動「全臺小水力發電可行性研究計畫」,其中10處小水力電廠已於2024年8月前全數商轉,總裝置容量約2.6萬瓩;經濟部水利署最新評估河川小水力潛能地點共約86處,其中近期可優先推動有27處,另農田水利署盤點之13處潛力場址亦已進行相關開發作業,顯示小水力未來潛能不容小覷。

他坦言,當產業界進入小水力開發時就會遇到諸多關卡,除了籌措開發資金之外,再來就是繁複的法規,還有與地方溝通等問題,「所以我請水利署建立指引,讓廠商清楚知道相關程序該如何進行。」政策的落實不應止於技術與資金的投入,更關乎的是「溝通哲學」。

從水利署延伸至能源政策的治理思維,正是賴建信推動社會溝通機制的核心理念。他觀察到,過往政府部門習慣以「防弊」角度制定更多的管制措施,但卻使所有利益關係人疲於奔命,反而影響實際業務的推動成效,形成負面循環,如今面對能源轉型的複雜挑戰,正是讓治理思維同步進行『轉型』的關鍵時刻。..........

 

 


閱覽全文請訂閱《WindTAIWAN》雜誌

★ 紙本雜誌 & 電子書 同步上架!

博客來   讀墨電子書  Google Play Books Apple Books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