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 - 最新消息
台灣館舉辦氫能產業建構研討會 產研界分享發展趨勢
文
吳育珊
圖說:CIP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台灣區財務長徐正穎分享丹麥發展氫能的經驗。
能源週第二天適逢假日,吸引大批民眾前來參觀。台灣館上午針對氫能領域舉辦產業建構研討會,邀請 CIP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聯華林德氣體、 TÜV SÜD 南德意志大中華集團及資策會等單位,分享國際與台灣氫能發展趨勢與技術。
CIP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台灣區財務長徐正穎分享丹麥發展氫能的經驗。他表示,台灣發展氫能的情況,類似 1999 年丹麥發展離岸風電,需要大量社會溝通,才能帶動產業創新與能源轉型。徐正穎指出,雖然賴清德總統已將氫能列為台灣第二次能源轉型的重點,但目前政策規劃僅著重在占比 18 % 的陸運用量,他強調,台灣航商掌控全球十分之一的貨櫃船隊,應該善用這項優勢,發展具規模經濟的航運產業,推動綠色海運走廊,才有機會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聯華林德氣體副總經理沈欣儒分享全球氫能佈署計畫。他認為台灣現階段要一步到位發展綠氫相當困難,建議相關產業可從低碳、減碳著手。沈欣儒建議政府在發展綠能策略時,可從提供誘因、簡化行政流程、建立低碳氫憑證計畫及建設基礎設施四方面著手,「從現在的碳排放量到 2050 年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TÜV SÜD 南德意志大中華集團工業服務部綠能及永續總監 Gary Wang 分享該公司進入台灣檢驗市場的經驗及技術解決方案。他表示,氫能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動態市場,未來將成為全球能源貿易的核心。由於氫能特性,相關法規在防爆檢驗等方面更為嚴格。他指出,目前中國大陸的氫氣標準檢驗項目已發展出多項評價標準,超越國際水準,而台灣則採用 CNS 及 ISO 22734 認證標準。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組長柯亦儒則針對氫能法規面議題進行剖析,並分享 APEC 氫能政策框架指引中的標準驗證、價值鏈、研發創新、金融等關鍵領域政策指南。她表示,我國氫能法制短期內將以現有規範作為安全管理依據,長期則可配合產業發展需求,制定氫能專法。
研討會現場座無虛席,與會者反應熱烈。許多參與者表示,此次研討會內容豐富實用,為台灣發展氫能產業提供了寶貴的國際經驗和本土視角,有助於產業界掌握未來發展方向。
圖說:聯華林德氣體副總經理沈欣儒分享全球氫能佈署計畫。
圖說:TÜV SÜD 南德意志大中華集團工業服務部綠能及永續總監 Gary Wang 分享該公司進入台灣檢驗市場的經驗及技術解決方案。
圖說: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組長柯亦儒針對氫能法規面議題進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