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 產業動態
台華風訓 直升機吊掛課程2026 登場
文
蕭靜宜
台華風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徐傑輝
台灣能源轉型的腳步正全力推進,離岸風電被賦予了再生能源支柱的角色。海上林立的風機,象徵著減碳承諾與淨零願景,但在這些鋼鐵巨人背後,真正支撐起產業永續的卻不是鋼材與基座,而是那些每日登塔、下海、接受風吹浪打的專業人員。隨著裝置容量不斷增加,人才缺口與安全挑戰逐漸浮上檯面,成為台灣離岸風電能否長久發展的關鍵。
根據國際能源署與產業評估,2025 至 2029 年之間,台灣將有超過 7.3 GW 的新風場建設上線,推算所需的運維人力超過 1.8 萬人。以 GWO(Global Wind Organisation)的國際標準來看,每 MW 裝置容量約需 2.5 名受過完整認證的專業技術人員。
換句話說,台灣每年至少需要培訓 3,600 人次,才能彌補即將出現的人力缺口。然而,現實卻是人才培育的速度遠遠落後於硬體建設,導致維運工作多半仰賴歐洲技師,本土技術人員比例偏低。這不僅讓產業在國際供應鏈變化中缺乏韌性,也在無形中削弱了長期自主的能量。
「硬體我們蓋得很快,但軟實力追不上。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人力,這個產業就缺乏韌性。」台華風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傑輝(Chieh-Hui Hsu)接受《WindTAIWAN》專訪時,因為他深知台灣風電產業若要真正紮根,必須先確保每一位技術人員能在工作後平安回家。
北台灣唯一的 GWO
認證據點位於新竹中華大學校園內的台華風訓,是北台灣唯一獲得 GWO 認證的訓練中心。高空訓練架上,學員正緊扣安全扣環,模擬在風機塔架上進行檢修;另一邊的水池裡,有學員演練落水後的求生情境。指令聲此起彼落,氣氛緊繃卻專注。
選擇在新竹落腳並非偶然,與南部已有的訓練據點相比,北部風場正在逐步開發,苗栗與新竹外海的工程需求龐大,長期卻缺乏相應的培訓資源。徐傑輝認為,透過結合大學現有設施與人才,台華風訓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發揮產學合作的綜效,為學員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課程。
台華風訓的策略,是將自己定位為「全方位人才基地」,而不是單純的訓練教室。從課程設計、學員住宿到交通接駁,甚至語言能力的安排,都體現了這個理念。除了具備國際認證的師資外,講師還能以中英..........
閱覽全文請訂閱《WindTAIWAN》雜誌
★ 紙本雜誌 & 電子書 同步上架!
博客來 讀墨電子書 Google Play Books Appl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