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 產業動態

風起綠能,潮生共榮 離岸風電發展如何與生態共生?沃旭大彰化離岸風場走出一條「科學與在地同行」之路 文 吳育珊/採訪報導

沃旭能源團隊於 2025 Energy Taiwan 分享離岸風場生態共榮經驗,吸引現場產官學熱烈關注。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上週在 2025 Energy Taiwan 展中,全球離岸風電領導企業沃旭能源分享了其在離岸風場生命週期中落實永續與生態共存的經驗,引起現場產官學與業界關注。延續論壇討論,WindTaiwan 進一步專訪沃旭團隊,深入了解大彰化離岸風場如何以科學為本、與在地合作,探索綠能與生態並進的可能。

當離岸風電在台灣西海岸蓬勃發展之際,如何在能源轉型與生態保育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 沃旭團隊指出,在大彰化風場的規劃與建置過程中,生態考量不是附加條件,而是與工程並行的核心工作。透過科學監測、逐步驗證與在地合作,這項專案逐步累積出一套兼顧綠能供應與生態保全的實務經驗,提供產業參考。

沃旭揭示以科學為基礎推動的鳥類棲地保育與增益計畫,攜手在地團隊於濁水溪口及棉花嶼推動鳥類棲地復育,為候鳥營造安全的覓食與繁殖環境。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不只是符合法規  主動保育打造生態永續新思維

大彰化離岸風場自啟動以來,便將生態考量納入開發、設計、施工與運維流程中。因此,有別於一般風場開發僅著重於環評階段對生態可能產生影響的減緩措施,沃旭在現有環評規範上持續深化執行,透過持續監測與滾動調整,把生態考量融入工程決策。

團隊透過長期海陸調查建立生態基線(baseline),掌握風場對海域鳥類、海豚、魚類等活動資料及潛在影響程度,並依據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保育優先性及受威脅程度給予權重評估,作為風機布局、施工模式、施工時序規劃的依據。

風場建置過程中,在地居民、政府與開發單位必須在每個階段協調合作,沃旭也主動公開監測數據與評估結果,讓各方在相同資訊基礎上對話,有效降低認知落差與潛在衝突。這也呼應了綠色金融的要求:投資人與銀行團日益重視企業如何管理生態風險,以及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品質。

沃旭能源企業永續資深經理李之安表示,在大彰化風場的規劃與建置過程中,生態考量不是附加條件,而是與工程並行的核心工作。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減緩環境干擾:海空雙管齊下的科學實踐

大彰化離岸風場的減緩措施,從水下到空域都經過科學設計。在海洋環境保護上,沃旭引進亞太首例的「管架式負壓沉箱水下基礎」(Suction Bucket Jacket,SBJ),這項創新技術無須打樁,大幅降低施工噪音對海洋生物的干擾,且風場除役時可完全從海床上移除。920 MW的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共 66 座水下基礎已於 2025 年 7 月全數安裝完成,且經實地水下噪音量測結果顯示,安裝過程中的噪音水平與背景噪音相近,證實相較於傳統打樁工法,安裝作業所產生之施工噪音已大幅降低。

空域監測同樣嚴謹。風場配備先進的鳥類偵測系統,即時記錄鳥類飛行動態,並進一步解讀監測資料,作為調整風場生態策略的基礎。

從監測到行動:共生模式逐步成形

監測只是第一步,關鍵在於如何採取行動。沃旭針對彰化海域的生態特性,擬定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聚焦區域內具指標性的六種指標物種,包括海鳥、台灣白海豚及無斑龍紋鱝。

鳥類棲地的策略性營造

沃旭能源企業永續資深經理李之安表示,最新展開的鳥類棲地增益與保育計畫,是科學分析基礎上規劃與執行。首先,團隊透過疊合遷徙路線與風場位置的空間圖層,辨識可能受到影響的候鳥種類,並依據環境影響評估中的生態調查數據與最終評估結果確定優先保育的目標物種。接著,評估這些鳥種既有棲地的保育資源現況,選擇團介入後能產生最大生態效益的區域作為優先推動場域。最後,沃旭與國內生態專家及地方團體合作,共同落實棲地管理與監測工作,確保生態增益措施兼具科學依據與在地需求,並避免重複投資,也能確保生態增益方法有足夠科學根據並能回應地方實際需求。

以濁水溪口與棉花嶼為例,這兩處分別代表不同的地方合作模式。透過與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特聘研究員及團隊的合作,於濁水溪口結合具在地長期經營經驗的麥仔簝文化協會,在廢棄魚塭與高灘地營造適合東方環頸鴴與黑面琵鷺的覓食環境;棉花嶼則結合在當地保育實績豐富的基隆野鳥學會,於島上建置大水薙鳥人工巢穴,改善其繁殖條件。截至目前,團隊已記錄多隻東方環頸鴴利用營造區域作為棲息點,也持續觀測大水薙鳥對人工巢穴的使用情形。

在彰化縣境內,保育行動進一步深化為產業協作模式。除了與彰化縣野鳥學會合作進行河流出海口的高灘地保育、與台灣大學袁孝維教授及團隊合作提升小燕鷗過境繁殖成功率,沃旭也與私人魚塭業者建立夥伴關係。這些採用友善養殖方式的業者,在收成後的放水期間調控水位與時程,配合候鳥過境時間提供適合的覓食環境。專案許可資深經理吳振瑋強調,結合產業實務與生態需求的創新做法,更能展現沃旭在保育行動的彈性與務實。

沃旭能源專案許可資深經理吳振瑋強調,沃旭的生態行動是透過科學監測、逐步驗證與在地合作,逐步累積出一套兼顧綠能供應與生態保全的實務經驗。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海洋生物的資料累積

相較於鳥類保育,海洋生物的挑戰在於資料的匱乏。沃旭採取雙軌並進策略:一方面針對特定物種進行追蹤,例如為無斑龍紋鱝附掛衛星標籤,記錄其在彰化海域的活動路徑;另一方面則加強台灣白海豚的沿岸監測頻率,期望能夠建構彰化沿岸完整的分布資料。

吳振瑋補充,透過與台灣海洋大學蘇楠傑副教授及團隊的合作,充分展現海洋生態的保育工作高度仰賴在地合作網絡,如彰化塭仔寮漁港的漁民就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們在日常捕撈作業中協助蒐集海洋生物數據,成為第一線的「公民科學家」,並藉由長期合作機制,累積珍貴且取得不易的海洋生態資料,同時為雙方良好的合作模式建立示範。

至於風機基礎的魚礁效應,李之安表示,沃旭選擇透過嚴謹的科學監測加以驗證,並奠基在國際相關研究已普遍支持水下基礎具有聚集魚類效果的結果下,秉持科學實證精神,團隊系統性地記錄風機周圍與風場其他區域的魚類種類與數量變化,為後續的保育策略提供實證依據。

珊瑚育生研究:探索全新海底空間

以沃旭「珊瑚育生可行性研究」(ReCoral by Ørsted™)為例,沃旭攜手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透過非侵入性方法包含收集被海浪沖至澎湖群島海岸的珊瑚卵,帶回實驗室孵化著苗並持續培育,將能夠生長發育的珊瑚移入客製金屬網架,再將網架置於離岸風場的指定位置。

李之安說,沃旭期望讓珊瑚能夠自然在亞熱帶水域的大彰化離岸風場的風機水下基礎上附著生長,如果成功,這種珊瑚育生方法可被擴大應用於其他類似生態環境的離岸風場,形成新的棲息環境。


珊瑚育生可行性研究專案團隊於大彰化東南離岸風場成功佈放涵蓋多個物種與三組年齡層的珊瑚,測試台灣原生珊瑚在離岸風場自然環境中的存活與生長狀況。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研究式工程:邊做邊學邊調整

這些行動並非一次到位,而是科學調整過程。

然而最初的嘗試將珊瑚幼體直接附著於水下基礎表面,但發現外海環境的水流與鹽度變化,以及與藤壺等物種的競爭,使得幼體難以存活。沃旭生物多樣性專家團隊隨即調整策略,讓珊瑚卵先在實驗室的特製紅磚板上著苗,待成長至足夠強壯,再進行海域移植。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調整也曾發生在鳥類棲地水池的水位調控實驗。由於該場域前身是廢棄魚塭,現已沒有養殖活動,面對颱風等不可預期的外力干擾,時常影響調控水位的成果,沃旭生物多樣性專家團隊與在地合作單位溝通、重整對策,改變原本頻繁調控水位的做法,轉而配合候鳥過境季節與氣象預測,選擇最適當的時機進行水位管理,提升效率。

最後,監測數據的累積也指引著計畫的動態調整。團隊定期檢視各棲地的營造績效,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或轉移資源至其他更具潛力的地點,以確保資源投入能產生最大的保育效益。

觀察、調整、再精進的循環過程,正是體現科學驗證的價值所在。

以實踐引領產業:創造離岸風電的永續空間

沃旭在大彰化離岸風場的經驗,證明了離岸風電與生態保育並非零和關係,透過在各階段持續投入、科學監測與主動保育,可以兼顧供電需求與自然棲地,逐步打造綠能與生態共存的永續空間。

離岸風電的永續價值,同時體現在物理空間的營造與社會對綠色能源的接納度提升;當在地社區看見風場專案為環境帶來實質改善、漁民參與保育行動並獲得經濟效益、學術單位透過合作累積珍貴的生態資料,離岸風電便從單純的能源基礎設施,轉變為帶動地方與環境正向改變的驅動力。

沃旭選擇公開方法與成果資料,所有監測數據與保育措施成效,皆透過網站、社群平台與主管機關分享。背後理念明確:永續應成為整個產業的共同準則,而非企業的獨有資產。當更多業者採用類似做法,台灣社會就能更廣泛接受並認同離岸風電為兼顧電力需求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基礎建設。

在氣候變遷加劇的當下,台灣既需要離岸風電提供綠色電力,支持半導體等關鍵產業發展,同時也需要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作為永續發展的根基。透過循序科學驗證、在地協作與長期投入,沃旭大彰化離岸風場示範了離岸風電如何在提供潔淨能源的同時,探索與自然共生的路徑。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