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 產業動態
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 創新與前瞻之路
文
蔡昕穎
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執行長周顯光博士
四面環海的島嶼台灣,與海洋的連結其實深植於歷史與經濟命脈之中,台灣曾是海運重鎮、造船工業發達的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向外連結的需求,持續為海洋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契機。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 簡稱:船舶中心) 是中華民國一個公設財團法人機構。其前身為「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於1976 年7 月1 日由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防部及交通部共同發起成立。
在這片充滿挑戰與機遇的藍色疆域裡,船舶中心扮演的存在不僅是為了設計船隻,更是整合本土資源、帶領台灣產業供應鏈一起被世界看見,引領船舶產業走向創新、智慧化與前瞻性的道路。
國艦國造為基石 帶著本土資源走向世界
船舶中心執行長周顯光博士介紹,船舶中心設計的船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其中最重要一環是「國艦國造」政策下的公務船,例如海巡船與各縣市的行政船,它
們不屬於軍事範疇,但卻有高度必要性,這些船隻的設計核心是「替代性設計」,深層意義在於最大化運用台灣產業資源與供應商,台灣船廠(如台船)在這
種情況下主要承接來自政府單位與國營企業的訂單。
他分享,過去台灣船廠多從國外購買設計圖紙,卻因不熟悉設計邏輯背後的工法或材料而吃盡苦頭,本土的船舶中心就要讓船隻設計與在地製造能力完美結
合,因此在船舶設計方面重視與國內船廠的默契與合作,確保設計實行能符合本土船廠的施工能力、設備和材料,從而降低磨合的時間與金錢,也能帶著更多
本土原物料供應商加入造船產業的行列。
「如果我們自己不先採用在地廠商,這些中小企業就沒有機會進入造船產業,所以船舶中心配合政府研發資源、專案計畫,主動創造機會。」周顯光說,台灣市場的量體無法與中、日、韓等造船大國匹敵,相關廠商譬如在地鋼板與工法、優質供應商,若沒有政策與設計上的支持很容易被淘汰,因此要透過專案計畫拉在地企業一起參與,幫助本土產業得以生存成長。
這種緊密的合作模式,不僅是成本上考量,也是戰略上的選擇,為本土造船業注入動能。特別是公務船舶的特殊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海巡船或軍艦事涉國安風險,絕不可能委託其他國家製造,且要從國外訂購的成本也相當高,「我們不會說台灣製造的公務船的性能一定超越什麼國家,但自己生產的船隻在後勤維修上自然便利得多,也滿足國家需求。」
開拓新能源船之路 保利馬計畫實踐
面對全球淨零碳排的浪潮,船舶中心近年將新能源船視為未來發展的核心趨勢,特別是電動船與低碳燃料船。周顯光便參與了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號召成立的保利馬計畫(Porrima),將原船MS Porrima重新設計改造為「保利馬一號」(Porrima P111),並開發量產型Porrima P77。...........
閱覽全文請訂閱《WindTAIWAN》雜誌
★ 紙本雜誌 & 電子書 同步上架!
博客來 讀墨電子書 Google Play Books Apple Books